在李翔老师主讲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堂上,其中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的学子们围绕“电力之光”与“热能之火”为主题,以情景剧、诗朗诵、主题演讲等形式呈现了精彩绝伦的汇报演出,以专业视角诠释时代使命。这场知识与情怀交织的展演中,同学们将专业领域的发展轨迹,与国家能源战略、“双碳”目标等重大部署紧密相连,用科技创新案例讲述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动实践,为思政课堂注入了蓬勃的专业力量,展现新时代工科学子“顶天立地担大任”的使命担当。
电气力量:点亮现代化强国的每一盏灯
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学子以“点亮中国梦的电气力量”为主题,通过“视频影像+院士故事”的立体化展演,铺陈出中国电力工业跨越式发展的壮丽画卷。从1952年建系时的手绘电路图,到如今拥有程时杰、潘垣、樊明武三位院士领衔的“电气天团”,学院七十年发展史正是中国从电力弱国迈向能源强国的缩影。该汇报从专业发展、科技创新、国家战略和青年使命等多个角度出发,全面展示了新时代电气学子坚定的理想信念与强烈的家国情怀。
展演过程中,同学们以视频和讲述的形式回顾了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自1952年建系以来的发展历程,展现了华中工学院电力系一路发展壮大为今天国内电气工程学科最具影响力的教学科研基地之一。汇报中重点提及,学院拥有程时杰、潘垣、樊明武三位中国工程院院士,凝聚了一大批在电气领域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专家学者。汇报通过对“电气化+”学科交叉战略、“双一流”建设成果以及一系列国家级科研平台的展示,系统阐述了学院在电力系统、电磁技术、聚变能源、电能转换、医疗电子等关键领域的科研突破,也充分体现了学院在服务国家战略中的中坚作用。 在汇报中,同学们还聚焦了一批科技报国的杰出人物事迹,从老一辈科学家到当代青年科研骨干,表现出电气人“顶天立地担大任”的精神风貌。他们通过对参与服务国家电网高原输电项目等真实案例的讲述,让现场同学们深刻感受到电气专业如何在时代征程中发光发热,回应国家发展与人民需要。
动力之火:锻造绿色发展的中国引擎
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以“热血燃梦·动力中国”为主题,用“院士群像+硬核科技+经济账本”的创新叙事,解码中国能源革命的华科方案。从程时杰院士构建智能电网理论基石,到李德群院士推动清洁煤电技术革新,再到陈刚院士突破纳米尺度传热极限,三代科学家的传承故事串联起学院服务国家能源战略的奋斗轨迹。此次展示紧扣新时代国家能源战略与“双碳”目标,结合学院深厚学术积淀与学生昂扬青春风采,生动诠释了新时代青年如何将个人发展融入国家动力转型的宏大进程。
同学们回顾了学院70余年的光辉历程。作为华中科技大学创校时设立的三大主干学院之一,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从最初的“动力系”发展为如今全国“双一流”重点建设的顶尖学科单位,已形成包括能源与动力工程、核工程与核技术、新能源科学与工程、储能科学与工程在内的多专业布局,成为引领我国能源领域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的重要高地。 汇报过程中,学生们特别介绍了程时杰院士、李德群院士与校友陈刚教授。程时杰院士是电力系统与智能电网领域的开拓者,为中国智能电网建设提供了理论支撑;李德群院士作为热能工程专家,长期投身于先进动力系统的研究,推动能源清洁利用技术进步;而1984级校友陈刚院士则走向国际学术舞台,现为美国工程院院士,是热能传递与纳米技术方向的世界级权威。这些杰出人物的成长轨迹不仅映射了学院在人才培养上的卓越成果,也激励着当代学子传承“动力报国”的使命担当。 在科技成果展示环节,学生们通过图文与视频并茂的方式,全面展现了学院近年来在煤炭清洁利用、污染物控制、先进动力系统、新能源耦合应用、节能减排技术等领域取得的国家级科研突破。汇报中重点提及了“煤燃烧与低碳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能源煤炭清洁发电技术研发中心”等国家平台的战略价值,展示了学院打造的“基础理论—技术研发—示范应用”全链条科研体系,为国家绿色低碳发展注入强劲动能。展示中还不乏生动细节,例如在某次极端天气中,学院研发的高效热能系统在关键能源保障中发挥核心作用,展现“科研为国”的现实意义。
本次“我的专业我的国”课堂展示活动不仅是一次教学创新,也是一场深度的专业教育与价值引导融合的实践课,更是一次思想的深度洗礼和精神的升华。通过将专业学习与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学生们在讲述专业辉煌成果的同时,也展现了青年一代对国家、对民族、对时代的高度认同感和强烈责任感,真正做到了“以专业之光点亮奋斗之路”,为思政课堂注入了鲜活而深远的生命力。
来源:王欣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