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李平老师《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课堂上,一场极具专业特色的展示活动精彩上演。生物医学工程学生以“耕牛”设备的命名故事重现学科初创场景,软件工程团队用代码流程图解开发逻辑,医学类学生身着白大褂演绎穿越时空的医者故事,法学小组手持卷宗还原 “垒法为墙” 的律师日常…… 来自自动化、光电、法学等多专业的学生们,通过微电影、情景剧、演讲朗诵等多元形式,深度诠释专业发展与国家建设的紧密联结,为毛概课堂注入鲜明的学科底色与青春力量。
活动中,学生们以专业史为经,以奋斗史为纬,构建起立体的学科发展与国家进步的对照图谱。生物医学工程的同学有的通过辩论与采访镜头,既呈现交叉学科学习挑战,更凸显当代学子“深耕专业、引领未来”的坚定信念。有的以时空穿越情景剧中的“耕牛”生物医学工程机器设备来开篇,从校园课堂场景切入,回溯1978年学科初创期的筚路蓝缕。软件工程专业学生展现多维度创新:一组用PPT全景式梳理学科 76 年社会服务历程;一组以 “群众路线融入代码开发” 为创意,编排校园APP开发情景剧;更有小组以12306高铁APP真实故事为原型,拍摄微电影《回家的路向云端》,用技术温度诠释民生情怀。医学类专业班级的学生(口腔、影像、儿科方向)带来沉浸式历史穿越剧《穿越时空的医者》。从古代“望闻问切”的传统诊疗,到战火中的救死扶伤,再到全球医学难题攻关场景,生动演绎“医心向党、生命至上”的职业精神。
(软件学院的同学尝试将代码开发结合“群众路线”)
(医学班级同学演绎一站式穿越,体验着古时战场的医者救死扶伤)
(生医班级同学开展生物医学技术提升到底是“向外学习”还是“向内寻求”的辩论)
各专业展示既具学术深度,又富情感温度。自动化专业聚焦华中工学院学科发展史,讲述特殊时期的育人坚守、技术封锁下的自主攻关,以及“钢花绽放”产学融合案例,勾勒出“科技自立自强”的奋斗轨迹。法学专业以“法理之光”为线索,系统梳理中外法理学发展脉络,并通过微电影《3000个春天》,以“垒法为墙,燃灯照夜”的律师群像,展现法治中国建设中的青年力量。光电学院学子直面“卡脖子”技术挑战,以“光电之光,照亮未来”为主题,从学科实力、产业贡献、国家战略地位三维度,结合《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朗诵,发出“中国青年有力量,党和国家有希望”的时代强音。
(光电专业的同学以“点亮一束光”为主题激情演讲)
李平老师在点评中高度肯定学生表现:“同学们用专业视角解码家国发展,用创新表达传递青年担当,既是一次毛概课程的实践教学,更是一堂生动的大思政课。”她指出,通过跨专业展示,师生不仅深化了对不同学科的认知,更在历史对照与现实观照中,明晰了“专业成才与时代使命”的内在联结。
潮头登高再击桨,无边胜景在前头。在这场跨越学科的思想碰撞中,华科大学子既以专业视角解构了国家发展的深层逻辑,更在历史与现实的交织中筑牢了“专业成才、强国有我” 的信念之基。活动后,同学们纷纷表示,将以此次展示为起点,把课堂上激发的家国情怀转化为深耕专业的实际行动,以“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在科技自立自强、法治中国建设等国家战略一线,书写属于新时代青年的奋斗答卷。
通讯员:梁晨汝